在语文教育的长河中,记叙文始终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核心载体。老师们发现,很多孩子面对“写人叙事”的命题时,常常陷入“流水账”或“假大空”的困境。笔者结合三十年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中小学记叙文中学生需跨越的三重境界:生活观察的具象化、结构技巧的程式化、情感表达的人文化。这三点不仅是写作提升的阶梯,更是语文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第一境界:生活百态皆文章——观察力转化为文字的魔法
当老师们布置《难忘的一次经历》时,总能收到大量“早上去学校路上捡到钱包”的千篇一律故事。某位杭州特级教师曾用“五感采样法”破解这一难题:要求学生在操场观察十分钟,分别记录视觉(紫藤花影在石阶上摇曳)、听觉(笑闹声被风吹成断续的琴弦)、嗅觉(樟树香气混着新翻泥土的气息)等维度。一位五年级学生的描写令人惊艳:“梧桐叶背面绒毛沾满晨露,在阳光下像撒了一把碎水晶。”这种训练让文字从“看见”走向“体察”。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忆长妈妈时,特别强调她睡觉的“大”字摆法。这个细节被老师们提炼成“典型特征捕捉术”,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要抓住最能传递性格特质的瞬间:卖糖葫芦的老汉皲裂的手掌、数学老师解题时总爱摸后脑勺的小动作……这些具象化的描写,正是记叙文区别于说明文的生命力所在。
第二境界:结构技巧成诗——从混沌到有序的思维导航
在初中部作文讲评课上,笔者常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剖析“移步换景”的精妙。文章先写城外远山如小水墨画,再转到城内冒着热气的小白杨,最后落笔泉声与绿萍的互动,形成空间上的诗意流动。这种技法被简化为“三点定位法”:选定观察起点(如家门口的老槐树)、移动路径(沿着青石板路向西)、终点意象(街角飘出油条香)。学生小张在《老巷记事》中运用此法,将外婆的蓝布围裙、墙缝里钻出的野菊、邻家阿婆晾晒的腊肠串联成时光长卷。
对于情节起伏把控困难的学生,老师们开发了“珍珠项链模型”:以核心事件为大珠(如比赛失利),用三个小珠支撑——赛前反复练习的细节(晨光中的影子)、比赛时突然卡壳的心理描写(手心汗水浸湿琴键)、赛后导师的话语(“失误是音乐里的休止符”)。这种结构让叙事既有骨架又不失血肉,如同苏州博物馆的贝聿铭设计:方寸之间自有天地。
第三境界:情感流淌成河——从技法到生命的升华
笔者曾指导过一篇获得省奖的作文《父亲的手》,作者最初只是简单罗列了父亲修水管、教骑车等事件。通过“记忆蒙太奇”训练,学生将场景重新编排:开篇是父亲布满茧子的手掌按在自行车后座,中间穿插手术同意书上颤抖的签名,最后定格在毕业典礼上那双为他整理学士服的手。这种时空跳跃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情感流动自然形成的波纹。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生活。”当学生写出“母亲总把最白的馒头芯留给我,自己啃着焦边却笑得像吃到蜜糖”这样的句子时,技法已悄然退居幕后。就像莫言在《会唱歌的墙》里写海风如何将誓言吹成歌谣,真正的记叙文应该让读者触摸到文字背后的心跳。
教学实践中的三个锦囊
- 感官日记法:每天记录三种不同感官体验(如美术课松节油的味道、体育课汗滴入眼的刺痛感)
- 人物速写卡:为熟悉的人物设计“关键词云”(叔叔:旧怀表/烟斗灰/总念叨1986年世界杯)
- 电影蒙太奇训练:选取三个看似无关的生活片段,通过情感线串联成故事
在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作文展上,一幅特别的作品引发深思——学生用不同颜色便签纸拼贴成长河图谱,每张小纸条都记录着某个瞬间的感受。这种将写作回归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恰如朱光潜所言:“慢慢走,欣赏啊。”当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学会凝视掌心的纹路、倾听风中的私语时,记叙文便不再是应付考试的模板,而是心灵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文中教学案例来自作者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及金陵中学的教学实践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