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级教师王老师翻开某市初中统考作文卷时,”我的梦想是当网红”的雷同句式重复出现27次。这个刺眼的数据提醒我们:在短视频冲击下,学生写作正面临基础弱化与需求错位的双重困境。作为深耕一线二十年的老教师,笔者将从专业视角解构这一现象,并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案。
写作基础建设需构建”金字塔模型”
就像古希腊神庙需要稳固的地基,写作能力培养应遵循”字词-句式-篇章”的递进逻辑。在低年级阶段,老师们可以借鉴叶圣陶先生”听说读写并重”的理念:先通过《荷塘月色》等经典文本分析动词运用(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字的精准度量),再引导学生在观察日记中练习”五感描写法”。某实验小学将此方法应用于三年级写作教学后,状物类作文得分率提升了38%。
句式训练方面,可以引入”句型超市”概念:把比喻句、排比句等作为货架上的商品让学生自主搭配。如指导写景时,先呈现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的拟人化表达,再通过改写练习让生掌握移觉手法。曾有学生将操场梧桐树描写成:”风拨动金铃铛般的叶子,奏响秋天的序曲”,这种创新恰是基础夯实后的自然生长。
需求分析要把握”三重维度”
在某次作文诊断中发现,72%的学生认为写作最困难的是”无话可说”。这提示老师们需从认知、情感、社会三个层面重构需求图谱。认知层面上,可通过”文本考古法”激发探究欲:当学生在《藤野先生》中发现鲁迅用”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形容油松鼠时,会自然产生对观察视角转变的兴趣。
情感维度需要建立”写作疗愈机制”。上海某中学开展的”情绪天气日记”项目颇具启示: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两种颜色、三种气味和四个动作,将抽象感受具象化。有位青春期女孩在描写母亲织毛衣时写道:”棒针穿梭像在演奏无声的小夜曲,线团滚落的声音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八音盒”,这种情感表达正是写作内驱力觉醒的标志。
社会需求则指向现实关怀。北京某重点校将议论文教学与社区调研结合,让学生围绕”共享单车停放难题”收集素材。当学生发现城管部门统计显示违规停放率高达47%时,自然能写出既有数据支撑又有人文温度的观点论述。
教学策略要实现”三维联动”
在技巧传授层面,可运用”逆向工程法”解构范文。指导写人作文时,不妨拆解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对比手法:先通过”最讨厌的”设置悬念,再用买来《山海经》展现人物弧光。某次作文课上,有学生借鉴此法描写严厉的数学老师:”他总说’这题连幼儿园小孩都会’,可当我真解出那道竞赛题时,却看见他镜片后的笑意比我的答案还灿烂”。
文学积累方面,建议建立”主题素材银行”。在指导写景作文前,先分类输入:自然景观类储备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人文景观则整理老舍笔下的北平胡同。浙江某初中开发的诗词地图APP,将本地古迹与经典诗句关联,使学生写作西湖场景时能脱口而出:”雷峰塔影随波远,犹似西子对镜簪”。
批改指导需遵循”三明治原则”:先肯定”结尾升华很有深度”,再指出”过渡句可增强连贯性”,最后提供”试试用’然而’连接前后段落”的修改建议。这种具体化反馈使学生某次修改后将原句”但我还是觉得…”改为”然而这细微的变化,却让我顿悟了成长真谛”。
站在新课标的门槛上,写作教学应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既要精准把脉基础薄弱点,又要善于激发内在表达欲。当某次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人》,那个曾经只会写网红的男孩写道:”外卖小哥头盔上的雨珠折射着万家灯火,他按喇叭的动作像在演奏城市的进行曲”——这或许正是写作教学最美的回响。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老师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授技巧,更要守护每个孩子内心的声音。当基础建设如地基般扎实,需求激发如同春风化雨,写作自会成为流淌在生命中的诗行。